zxcpl的个人空间

大家好,这是zxcpl的个人空间,欢迎大家常来~!

博主:zxcpl

文章总数:73篇

共有21953人访问过他/她的空间

  • 西语影视-戈雅之灵(Goya's Ghosts)

    导 演:米洛斯·福尔曼 Milos Forman

     

    主 演: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贾维尔·巴尔登 Javier Bardem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ård

    兰迪·奎德 Randy Quaid

    弗兰克·巴克 Frank Baker

     

    影片资料:

     

    1792年西班牙,由天主教掌握最高权利,邻国法国的革命事业也引起了西班牙国内的骚乱。西班牙天主教决定重新启用令人畏惧的宗教裁判所。这场运动的领军人就是高深莫测而且聪明过人的修道士洛伦佐(贾维尔·巴尔登饰演),他想方设法掌握权利。洛伦佐的朋友是弗朗西斯科·戈雅(斯特兰·斯卡斯加德饰演),他是西班牙最著名的画家,专门为国王和王后们绘制肖像画。当时他的一个美丽的模特伊内斯(娜塔莉·波特曼饰演)蒙冤入狱,在宗教裁判所受到拷打。戈雅向洛伦佐乞求去救那个可怜女孩的命,这时他们的友谊也面临着考验。洛伦佐强奸了伊内斯并且把她关在了最秘密的地牢里。将近二十年之后,法国军队占领了西班牙,戈雅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几乎完全丧失了听力,他变成了一个阴暗的心理失常的人,几乎成了自己的一个幽灵。但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巅峰时期。洛伦佐被西班牙教会驱逐流放到法国,一心想回国担任其拿破仑伪政权的主要检察官。这样他就可以报复那些把他赶出西班牙的人——这也就意味着他利用职务之便迫害他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旧同事。法国废除了宗教所,所有的犯人得以释放,曾经年轻美丽的伊内斯也是其中之一。只是她的家人大多已经在战乱中死去。她唯一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就是已经发疯的老戈雅。他当起了她的保护者,并且得知伊内斯关押在监狱中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孩。后来,戈雅找到了伊内斯的女儿艾莉亚(也是由娜塔莉·波特曼饰演),她是一名妓女。欧洲地图版权继续着变动,当新西兰惠灵顿强大的军队入侵西班牙的时候,西班牙再次陷入混乱之中。洛伦佐身处四面楚歌的绝境之中——被判处死刑……

     

     

    该片是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s Forman)与制片人索尔·扎恩兹(Saul Zaentz),继第一次拍摄《莫扎特》Amadeus (1984)就赢得奥斯卡大奖之后,再次联手合作。这是一部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艺术之作,不但能让观众领略到伟大的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的魅力,而且还能重温画家所处动荡喧嚣的那个年代。

     

    只是《戈雅之灵》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还在于技术上的表现。大成本大制作——拍摄地点采用了好几处西班牙的皇宫——并且为了取得效果还重建了街道场景。服装设计更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变动,与全片基调密切吻合。加维埃尔·阿吉雷撒罗贝(Javier Aguirresarobe)的摄影,也为观众带来明快华丽的影像。加维埃尔还是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影片《对她说》的摄影师。技术上唯一存在的缺陷,或许就是使用过度的背景音乐,在一些关键场景中声音渐增显得非常唐突。好在福曼对于评论家的看法并不太在意,“如果你们喜欢,这就是你们的电影,如果你们不喜欢,那这就是我自己的电影。"

     

     

    类 型:剧情

     

    级 别:未分级

     

    配 置:西班牙2区

     

    戈雅之灵

     

     

     

     

     

     

  • 毕加索(Pablo Picasso)

      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对于他的一生,世人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毁誉褒贬兼而有之。但对于他的作品以及他对艺术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人们还是一致认同的。也正是因此,毕加索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由于他的勤奋,毕加索成了一位多产画家。他逝世后,人们花了 5 年的时间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整理。据统计,他的作品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 幅,总计近 37000 件。

      在毕加索一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和“红色时期”的画风有德迦的影子。随后,在 1909 年,他与法国画家乔治·希拉格一起创立了立体派,进入了他的“黑色时期”。这种立体派创作方法,对西方美术的现代流派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美术的一位最伟大的大师”。他于 1907 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吸收了东方艺术和西班牙民间艺术的一些表现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追求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理念中的真实”。

                
               

      在毕加索的画中,人们还可以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他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安宁。 1937 年 4 月,为抗议希特勒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他画了著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 1952 年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至于他的《和平鸽》,更是世人所熟悉的名作

      毕加索的生活与艺术都离不开女人。毕加索的代表作与女人题材相关甚多。主要有:《三舞女》、《在红色椅子熟睡的女人》、《玩球的浴女》、《公鸡》等。

      1973 年 4 月 8 日 ,这位欧洲画坛的巨匠带着和平的愿望在法国南部的穆丹逝世,长眠在地中海边的墓地中。

  • 西班牙 奔牛节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潘普洛纳奔牛节拉开序幕,最精彩的奔牛活动将从7日开始。奔牛节是潘普洛纳的传统节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91年,每年都吸引数十万人参加。
            西班牙奔牛节是西班牙的传统节日,始于1591年,每年都吸引数万人参加。它的正式名称叫“圣费尔明节”,圣费尔明是西班牙东北部富裕的纳瓦拉省省会潘普洛纳城(Pamplona)的保护神。奔牛节的起源与西班牙斗牛传统有直接关联。据说当初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的公牛从城郊的牛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6世纪时,某些旁观者突发奇想,斗胆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奔牛节。
            西班牙奔牛节又称“关牛节”,从每年的7月7日(又说7月6日)开始举行,7月14日结束。地点在西班牙东北部潘普洛纳城。在节日的9天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穿上白衣裤,缠上红腰带,表示参加的意愿。将6条经过两年专门驯养的公牛,突然从牛棚放出,跟在一大群小伙子后面,狂奔乱闯,穿城而过,犹如一群长跑健将,直奔斗牛场。这些牛非常凶悍,有的牛角被磨尖,甚至露出神经,一触既痛,有的牛眼睛被抹上辣椒,以激怒它,引发它的野性。沿途观者如潮,欢声震耳欲聋。其中不少勇敢者,尤其是那些好奇的亡命之徒,尽量接近牛,挑逗它,结果有的被刺伤,有的甚至被踩死。


     

  • 西班牙历史文化-战斗到死

           十六世纪是西班牙人的世纪,而这个世纪,在精神上则是一个充满迷惘和困惑,用挪威学者托布约尔·克努成(Torbjrn Knutsen)的话说,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世纪。弥漫于欧洲的是精神上的焦虑和对西班牙权势的恐惧,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西班牙建立了最为残酷的宗教裁判所,西班牙统治者以上帝的名义介入各种纷争。但是,无论通过精神裁判还是武力镇压,西班牙都没有解决那个时代的问题,西班牙确如同与风车相搏的堂·吉珂德,耗尽了力量,却一无所获。 

           最终拖垮西班牙的是“30年战争”(1618年——1648年)。在那场战争开始的时候,西班牙是欧洲头号强国,而在战争结束时,最强大的国家已经是瑞典和法国了。在《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中,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宗教信仰的裁判权转向了各国君主。这些都说明,30年战争之后,西班牙的权势全面地衰落了。战后十年(1659年),西班牙与法国签订了《比利牛斯和约》,接受了法国主张的以比利牛斯山为“天然疆界”,又过了十年(1668年),法王路易十四同哈布斯堡皇帝利奥波德签署了瓜分西班牙帝国的秘密协定,再过了三十年(1699年),法王路易十四与英王威廉连续签订了两个瓜分西班牙的协定。1700年,路易十四的孙子坐上了西班牙王位,据说,西班牙大使在凡尔赛宫向新王跪誓效忠时,说:“比利牛斯山,不再存在。”从“以比利牛斯山为界”到“比利牛斯山不再存在”,只有四十年时间。自此以后,西班牙就被挂在了法国的战车上,它的命运总是由别国来决定了。 

           自那个时代以来,探究西班牙如何走向衰落,一直就是历史、政治学和经济学上的一大课题。这里,我介绍一个小小的插曲。2007年4月,在春雨淅沥的上海,一次聚会之后,笔者送吴敬琏先生及夫人回住地,车上,吴先生兴致盎然地谈起20世纪30年代抵抗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国际运动,他轻轻地唱起了当时在中国左翼青年中家喻户晓的那首歌曲,我记得,吴先生是在谈及国内的民粹主义思潮时提到西班牙的。从那时开始,笔者对于西班牙的兴起和从大国行列中退出,一直保持着兴趣。

           在西班牙走向衰落的问题上,最核心的命题是,西班牙的资源无法承受庞大的帝国负担。因此,根据逻辑,要走出困境,只有适度地卸下身上的负担,也就是要进行战略收缩。但是,这种战略收缩并没有出现在西班牙决策者的头脑中,出现的却是相反的政策:卷入到越来越多的冲突中,强化对社会的控制和压榨,结果导致更多的反叛和更多的战争。 

           研究西班牙历史的著名学者埃利奥特在论及这个问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然而有理由问:在奥利瓦雷(30年战争期间担任西班牙首相——笔者注)时期的西班牙,是否有任何人主张一种替代性的对外政策——一种试图缩小其紧要利益的范围,必要的话以牺牲名声保住支付能力?换言之,是否有任何人敢想不可想之事,即分阶段从帝国退却的可能性?” 

           他的回答是:“在奥利瓦雷的竞争对手和敌人中间,我未发现这么一种替代性对外政策的任何迹象”,“政府在言论审查方面的严厉程度使人难以知道人们真正在思考什么,而不是表达了什么”。不满是存在的,但是“这一不满从未得到足够的表达”(以上埃利奥特的引文均来自《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保罗·肯尼迪编)。 
           
           埃利奥特将西班牙无法退却的原因归结为“名声依旧压倒一切”。这或许是很有根据的。退却意味着软弱,担心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是,从笔者的角度看,“从没有人提出过可以替代性的政策选择”,就说明了一切。这只能从当时西班牙的精神氛围中去寻找答案。从1492年开始直到17世纪初期,西班牙在国内进行一次又一次心灵净化战争,但是这些战争完全失败了,在国内魔鬼仍在出没,在国外到处是敌人,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国家的失败,弗里德里希·希尔写道:“结果西班牙只有采取两种办法来麻醉由觉醒引起的痛苦:一是加强镇压不同意见,二是掀起一股正统神秘主义的思潮。”他还写道,在西班牙的一切方面都能感觉到一种精神紧张(《欧洲思想史》,第296页)。 

           我认为,理解西班牙战略失败的起点,正是这种精神紧张引起的对失败的害怕,以及由此出发建立起的全面的恐怖统治。在这种精神氛围中,失败或退却都是不被容忍的,不只是在行动上不能容忍退却和失败,而且也不能在言辞上有这样的表达,剩下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像堂·吉珂德一样战斗到死。

总数:7 页 跳转到: